Search

小時候,上作文課或美術課,常常會有一個共同的題目:「我的家」。

如果是幼稚園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小時候,上作文課或美術課,常常會有一個共同的題目:「我的家」。

如果是幼稚園,或是小學一、二年紀,圖像的思考還很籠統,不容易有太深入細密的觀察,台灣的五零到六零年代,大概孩子畫中描寫的「家」大概就是斜屋頂,一個大門,四周有樹。

音樂課教的一首歌也與「家」有關:「我家門前有小河,後面有山坡,山坡上面有野花-⋯⋯」。記得小學班上有一位同學描寫他家屋頂的瓦片,用到「整齊像魚鱗」,很受老師讚美,認為他有很細的觀察力,可惜這同學後來學理工,並沒有走寫作的路。

七零年代以後,我住的城市慢慢改變,童年作文和美術課的「家」都拆除,改建公寓。音樂課裡「前面有小河」「後面有山坡」的「家」更是天方夜譚。

短短三十年,都市建築從外觀到內在家的倫理都有巨大變化。今天的孩子要如何描寫或描畫「我的家」?在城市鬧區看到一戶老式宅院,斜屋頂,黑瓦,雨棚,院裡的大樹-⋯⋯讓我佇足沈思了一會兒。

在我記憶裡很難忘的「家」,彷彿推開門就可以聞嗅到母親晚飯煎赤鯮的香味。然而,我的記憶,對青年一代而言或許已無太大意義了吧?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蔣勳官方粉絲團
View all posts